19102010
初秋的十月中,從圖書館回家路程,縮著脖子想快速回去。濕濕冷冷令人有點不自在。
那晚,透過玻璃窗,
這有小餐館的暖意,昏黃的燈,笑意滿臉的客人,畫面比經過電視牆設計過的廣告還誘人。
隔著雨滴未落下的小立牌-午餐五鎊。
儘管,小屋子不起眼,那片明亮的磁磚卻閃閃發亮,我好喜歡!
幾天後,我對著著這明亮的牆,一個提醒我要吃飯的大鐘坐下了。
決定要飽餐一頓後再戰圖書館,汽水好了,偷偷聳肩了。
那麼點什麼好呢?
當然是招牌囉!
我們說著要urban pie 還有 gourmet sausages。
對著牆上的黑板,漂亮的女服務員要我們選口味。真把自己當了美食家了。
手指堅定指著,毫不猶豫,任性地笑著,聽不進有人說了什麼。
這是回英國上館子的第一次。
有新鮮感,有期待,還有一種近鄉情怯的羞答答。
我愛台灣,不容置疑;但此刻再回來倒數著,熟悉的氛圍每一秒都顯嬌貴。
這種小餐館,好像家裡巷口出去賣麵的小店。這是迷人之處。
小座位,不狹隘,後來大叔坐下來,一個人。很自在。只有一個側身的寬度:
他對我說,他最喜歡這裡簡單的午餐。
顯然,我腦裡既定害怕的"外國食物",是他犒賞自己的最佳選擇。
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如此近,一句話化開了國籍間的陌生。
黑板的對牆,是強烈對比的小碎花拼布般的壁紙。
這也是那天,吸引我的另一原因。
冷色調的英國,何來如此可愛的一面。
送來的餐也令人滿意。
其實,馬鈴薯泥對我來說,幾口就飽了,但裡頭卻有滿滿的蘑菇香氣。
幾口也好,當時我很滿足地未放下叉子。
後來,我給我的好友看了派的樣子,她直呼著,好可愛喔!!
有那麼一下子,捨不得劃下那一刀;於是又多吃了一口mash。
在派裡頭滿滿牛肉塊,對於牛肉控的我,吃半個毫不費力。
至於半個呢?
交換了這一!
一樣好吃呦。
還記得七月我在利物浦街吃的名店的香腸嗎?
一點都沒有被比下去喔。
再以庸俗地以價錢來評分,這.....贏了贏了。
對了!
那天,我貪嘴又好奇了多點了一個starter。
fish cake。
滿腦子都是泰式那個有嚼勁又彈牙的魚餅。
於是呢?
我想知道這樣傳統的英國小餐館如何料理魚蛋糕。
答案揭曉:
和著馬鈴薯泥還有鮭魚加上一些些的香草在裡頭微烤乾了表面。
配上生波菜葉林上一點點的辣油。
對面的友人後來說:今天吃了好多泥。
對於cake這件事情,我想那些沒吃完的mash
我也能做成mushroom cake。
和著磨菇或是鮭魚,已沒差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角落的小餐館,後來又幾回依舊成了我解決中餐的地方。
帶著一本書,選擇那我喜歡的小桌子。
不經意地說出我在這打發了好幾個陰天晴天但漸涼的午後。
她們記得我,卻總不說破我會點什麼。
因為知道的是,這次想要什麼口味的urban pie呢?
讓我來看看當天黑板上有什麼令人期待的口味呢?